12月3日下午两点,公司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组邀请谢富胜教授举办以“《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谢富胜,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研究。他以中文、英语、日语、法语、荷兰语在《中国社会科学》、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Economics、Science & Society、Études Marxist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2本学术著作。曾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本次学术报告会由陈弘教授主持,公司杨晓玲教授、张健教授和孙寿涛教授参加了报告会,公司及经济学院等兄弟院系的师生约五十余人聆听了报告,并进行了研讨。
谢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的?二、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三、这一框架能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吗?四、结论。
他首先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当时典型的(历史的具体的)工业国家英国入手,致力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我们今天则要以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谢教授从介绍马克思有关“生产方式”三重含义入手,结合国内外学界的争论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接着,谢教授强调,我们今天可以按照《资本论》及其手稿(特别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逻辑,建立一个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核心就是通过控制实现效率:个别资本通过空间扩展、技术和组织创新、产品创新、金融创新四种策略来保证自己的价值增殖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使用价值生产来获得抽象的价值增殖,同时,资本家不得不探索将雇佣工人的抗争维持在既定限度内的各种控制的新形式。这一理论框架包括资本循环与积累体系理论。积累体系概念来自于美国的社会积累结构学派和法国调节学派。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是指资本循环以及与资本循环相伴而来的辅助经济活动(如金融领域)。这种经济活动是以一组特定的经济关系即积累体系为基础的。在资本循环分析中,哈维(David Harvey)的相关分析值得重视。积累体系的存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进行经济再生产(生产——分配——消费)和雇佣劳动再生产的先决条件,经济再生产离开社会再生产就难以保持和促进资本积累。在资本循环各个环节中,作为生产与价值增殖的统一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处于中心地位。而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提供一个框架的积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关系: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资本和资本的关系、国家和资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中,劳资关系作为资本主义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作为资本主义强制性规律的资本积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处于基础环节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式本身又创造着跟它本身趋势相对立的经济障碍,使得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这些矛盾导致原有的积累体系的延续无法使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不断下降的利润水平得到回升,积累的发展使得原来支持前一阶段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削弱甚至破坏,现有的经济技术因素不再发挥作用时,就出现积累体系的危机。占主导地位劳动过程的创新,使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在消除导致危机一切法律和超经济障碍的同时,也改变劳资之间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相应地通过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重构资本之间、国家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新的积累体系。谢教授结合具体的经济数据,具体分析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下的福特主义积累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积累体系的具体特征和动态演进。
谢教授最后给出三点结论:1、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所有制都是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制,在每一阶段的劳动过程中,生产关系都具有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特征。2、特定的技术作用于劳动过程并最终导致新的劳动过程的出现,这些特定的劳动过程中的劳资关系却决定着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性质。3、与每种劳动过程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积累体系,这种社会积累体系是经济再生产和雇佣劳动再生产的基础,这些关系包含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这些形式维护着基本关系也同样促发了劳资之间冲突斗争的新形式。他并在方法论意义上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经常存在着不断重新把世界塑造成新的结构的力量,而《资本论》是可以透过这些十分丰富的现象来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基本的经济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结合时代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创造性的解释、解决每个时代所面临的不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提问和研讨环节,公司孙寿涛教授首先对谢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孙教授指出,谢教授是国内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劳动过程的顶尖学者。他的报告观点清楚、层次分明,既将《资本论》三卷内容及手稿融会贯通,梳理清晰,又结合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堪称中国学界的一流成果。而且,谢教授不是自说自话,在报告中处处结合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动态,涉及大量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文献和学术观点,信息量极大,研究方法堪称典范。报告中涉及到的大量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去解答,谢教授的方法论自觉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谢教授还回答了在座师生的提问,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方法上给大家的科学研究给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