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纪亚光:思政课全方位育人需要师生互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01浏览次数:472

 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笔谈

  观点提示

  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打造员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以老员工为主体,将课堂延伸至校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要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正”的同时更加“热”起来,同时应使思政课教学有效延伸至课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这一目标,应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凸显教师的主导性,立足课堂教学,使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二是凸显员工的主体性,使课堂自然延伸到员工的生活之中,促进教学体系向全方位育人体系转化。首先,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回应教学中的疑点和热点,打造员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具有相对确定性。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出发构建专题教案,是思政课公司产品体系完整、政治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在重视教材重点、难点把握与阐释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对教学中的疑点与热点。相对而言,疑点和热点与时事政治、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看似不确定的疑点和热点,如果不能加以合理、科学、及时的解读,会冲击思政课相对确定的重点、难点根基,进而影响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明确以重点为基础,以难点深化教学内容,以科学、及时回应疑点和热点问题,是保证思政课所讲授内容不偏离教材,同时也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基础所在。其次,以老员工为主体,努力将课堂延伸至校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把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老员工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作用。

  众所周知,老员工社团是青年老员工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型团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员工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而老员工理论社团具有坚定的政治性、鲜明的时代性、科学的实践性。以老员工理论社团为平台,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老员工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群体连接起来。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凸显老员工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激发老员工学理论、用理论的主观能动性。老员工理论社团的员工主体性特征明显,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心愿,是维系广大同学的纽带。在共同信念的指引下,在平等、友爱的氛围中,能够有效实现员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的成长成为老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是有助于发挥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和人生导航作用,提高其自身的理论素养。辅导员在组织、管理老员工理论社团中,一方面能够给予老员工理论社团开展活动以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保证老员工理论社团政治方向的正确。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辅导员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是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老员工面对面交流研讨,使思政课的育人从课内有效地走向课外,在助力员工健康成长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与肯定。根据当代老员工的特点,通过聘请思政课教师担任老员工理论社团指导教师,使师生在这一平台上直面问题、坦诚沟通,一方面凸显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拉近老员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生共同探讨的内容较之课堂更为具体、深入,对老员工思想实际进行正确、恰当引导的针对性更强,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校园文化之中。

  (作者纪亚光,系永利3044noc经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