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永利3044noc副经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宇文利教授做客“南开马克思主义名家论坛”,以“核心价值观与德行人格培育”为题作了两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永利3044noc“基础”教研室主任徐曼教授主持讲座,傅佩缮、汪先全、李芳田、刘春雪、余一凡、陈文旭等老师以及学院硕博研究生、思政本科生及部分访问学者参加并聆听了讲座。
宇文利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两个“人为本”,即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求尊重人们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育人为本”,即德育为先,要强调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树立“人格”。“以人为本”的“人”在于培育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德”与“人格”有密切的联系。宇文利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四个主要观点:价值观即德性,核心价值观蕴含大德;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隐于体见于性;价值观教育应当致力于培育德性人格;德性人格修养有三重功夫:悟、习、行。宇文利教授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价值观培育重在养成人格、践行价值观与培育德性人格三部分内容展开详细论述,为公司师生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宇文利教授指出:价值观的界定有四句话要记住,即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综合,体现为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综合性的思想认知和价值标准体系。价值观存在于人的精神系统中,是人的精神目标系统的内核,以内在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为前提,之后转化为行为和行动。价值观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利益和需要,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有统摄性、普遍认同性、稳定性、超越性,价值观有古今中西之别。
关于价值观培育重在养成人格,宇文利教授从西塞罗对于人格的定义切入,分别从日常话语、法律、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刻剖析了不同学科背景下“人格”的涵义。宇文利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价值观育人的根本在于养成人格。宇文利教授深入解释了“德行人格”和“天人合一”,以白居易的系列诗作《狂吟七言十四韵》、《观刈麦》、《采地黄者》、《村居苦寒》、《知足吟》等为例,阐释了白居易知足、明分的德行人格。
关于践行价值观与培育德行人格,宇文利教授提出了“三重功夫”,即自省自悟是第一功夫,读书习得是第二功夫,躬身实践是第三功夫。宇文利教授讲述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陈俊贵的故事:1980年,在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过程中,前方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部队面临断炊的危险,陈俊贵和战友一起从山上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求救,战友最后将仅有的一个馒头给了陈俊贵,班长、副班长都牺牲在天山深处,陈俊贵和另外一位战友掉下山崖被哈萨克牧民所救。退伍后,陈俊贵想到班长的临终遗言,作出了改变他一辈子命运的决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长的天山脚下,陪伴班长,成了烈士陵园守护人。宇文利教授提到陈俊贵“心比金坚”,当一个人有信念、有信仰、有坚守时,才会“心比金坚”,陈俊贵为班长和战士守墓二十八年正是这种德性人格的体现。价值观是为了让民族找到精神上的坐标,当价值观成为一种坚定的意志时,才能发生坚定的作用深入人心,传统社会的“德行人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讲座最后,宇文利教授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他认为:“育人为本”,“人格”是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作为员工要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自己的素质和兴趣,读书做学问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做长期的准备。
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致表示,宇文利教授深入浅出并结合身边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行人格培育相结合,拓宽了同学们思考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思路,可谓启发颇多,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