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永利3044noc副经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王易教授做客“南开马克思主义名家论坛”,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题作了两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讲座主要分为“讲授”和“互动”两个环节。讲座伊始,王易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切入,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如此的定位,既具有历史高度,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王易教授从古今、中西对比的视角,简单回顾了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乃儒释道三教合流,并借助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分别将儒家、道家和佛教喻为“粮食店”、“药店”和“百货店”,表面看似形象生动,实质内容博大精深。讲座的主体紧紧围绕“我”—“人”—“家”—“国”—“天下”—“自然”的主线,分为“天人—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人我—推己及人—仁爱和谐的人伦秩序”、“家国—家国同构—以孝求忠的德治主义”三大部分,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永利3044noc“基础”教研室主任徐曼教授主持讲座,傅佩缮、汪先全、宋成剑、李芳田、张长虹、陈文旭、姚静、余一凡等老师以及学院硕博研究生、思政本科生及部分访问学者参加并聆听了讲座。
讲座的第一环节,王易教授从“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人我关系——推己及人——仁爱和谐的人伦秩序”、“家国关系——家国同构——以孝求忠的德治主义”三个部分分别进行阐释。第一部分,王易教授,从“易”字着手,进行说文解字,借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至理名言,将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理解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高度融合,进而推出“自立”和“立人”两个核心思想,将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人”。第二部分,王易教授借助第一部分的分析,从“仁”之从“人”从“二”,即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系谈起,阐释了孔子仁学的核心思想:“爱人”。紧接着,王易教授又从“孝悌”、“能近取譬”、“和而不同”三个螺旋上升、层层拔高的方面阐释了“仁之本”、“为仁之方”和“仁的目标”,其中蕴含着“求诸己”—“修身”—“安人”—“安天下”的逻辑思路。第三部分,王易教授从“孝”谈起,分析了“小孝”、“中孝”和“大孝”的内涵和要求,认为家向国的拓展、孝向忠的延伸,最终联系“大孝”上升至忠于党和国家。最后,王易教授回归到“三纲八目”,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与“培养什么人”、“为社会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度融合。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思想养料,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讲座的第二个环节,王易教授又从“两创方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抓、二遵、三结合”以及人的“共性”与“差异”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在交流与碰撞之后,大家一致表示,此次交流有效增进了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滋养效用,可谓收获颇深、深受启发,也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点,实现类似讲座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