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司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杨凤城教授做客“南开马克思主义名家论坛”,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自信”》为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定位的变化、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转变、中共最高领导人对文化建设的主要贡献等内容,做了2个小时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赵美玲教授、季健霞和陈文旭老师及学院部分访问学者、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聆听了学术报告,林绪武教授主持了论坛活动。
首先,杨凤城教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战略地位、作用和功能的发展脉络,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认识文化问题提供了决定论、能动论、阶级论的视角,并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分析文化问题的全过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因而,革命文化是无产阶级整个事业的一部分,必须 “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文化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文化观的核心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头一个 30 年间几乎是完整地延续下来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本质与地位、功能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视野更宏阔、更具时代感,突破了文化的配合作用、配角定位和政治功能的思路和框架,高度重视文化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战略布局中的作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新时代中共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杨凤城教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历史演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共对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行向社会主义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彰显阶级性和革命性,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将文化普及摆在首位,以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为目标。改革开放后则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杨教授着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具备5个条件: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第二,创造出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文化作品;第三,要建设一流的公共文化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第四,发展一流的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让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第五,基于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杨凤城教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对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共最高领导人重视文化建设既具有个人特色且又符合时代要求。从毛泽东的“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到邓小平的新“二为”方向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到江泽民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胡锦涛则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重点推动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为突出特征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中国精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的发展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报告结束之后,杨凤城教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相关疑问,现场气氛活跃。林绪武教授总结发言时指出,杨教授的学术报告通过对中外文化的比较、不同领导人文化思想的比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富有独特的理论思考,值得学习和进一步探究。
公司举行“南开马克思主义名家论坛”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氛围,不断推进学院的科研和员工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