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24日,永利3044noc组织17名师生赴山东临沂、曲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主题实践调研活动,进一步增强思政师生的文化自信。学院副教授肖光文、团委老师陈永刚对实践进行随队指导。
故事宣传营造红色氛围,理论学习把握沂蒙精神
5月11日-25日,马院实践队依托“NKU马列学子”微信平台,开展“沂蒙故事 我来读”专题活动,陆续选编推出“沂蒙六姐妹”、“血战孟良崮”、“沂蒙红嫂—明德英”等近20篇沂蒙小故事,同学们结合故事畅谈读后感想。沂蒙故事选编推送旨在通过宣读革命故事,教育员工铭记革命传统,传承沂蒙精神。
6月13日,实践队邀请到青年教师肖光文讲述沂蒙革命历史。他谈到,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革命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仍然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他希望,实践队要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学习红色沂蒙精神传承的优秀经验,肩负起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的重任,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红色实践体验内化革命精神于心,传统文化调研感知文化博大精深
在临沂,马院师生先后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红嫂纪念馆、孟良崮纪念馆和大青山突围纪念馆进行参观和走访,实地体验红色文化内涵。在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下,2016级本科生班团支书张隽娅带领大家面对团旗重温入团誓词,她谈到,今日在此庄严宣誓,不仅是对革命烈士精神的宣扬,更是激励共青团员传承先烈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社会多做贡献。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了沂蒙山区百姓对革命的支持,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六姐妹,她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彩篇章让队员们感到沂蒙精神的伟大。在孟良崮战役中架起的“火线桥”、在大青山突围站牺牲的抗大学员……都深深印刻在实践成员的脑海中。“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实践队行走在沂蒙老区,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实践中,马院师生与临沂大学永利3044noc师生开展座谈交流。临沂大学马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宏坤、团委书记丁瑞兆参加了交流会,并签署员工交流共建协议,为实践基地揭牌。随后,两院员工围绕“怎样看待高校的思政课”、“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示。实践队员还参观了临沂大学红色馆和博物馆。
实践中,队员先后调研了王羲之故居、孔府、孔庙和孔林,感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文化力量。实践队员何杰这样谈到:“参观完了‘三孔’以后,收获颇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等,作为一名老员工,更需要将这些文化精华牢记于心,外化于行。”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还重点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问卷调研,结合临沂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发展,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调研。访谈中,一位退伍老兵谈到,“这些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关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外地游客越来越多,道路越修越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我作为一名退伍老兵,能看到家乡有这么大的变化,很欣慰。”
实践归来谈感想,沂蒙精神重践行
实践结束后,马院师生依托“NKU马列学子”微信平台,开展“实践归来话感想”专题推送,旨在通过分享实践收获和感想,进一步领悟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方式感染和引导身边更多的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践队负责人靳斯琪谈到,“实践队参观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七天的红色沃土之行,从红色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传统文化,我们都有了更深的体悟和理解。”研究生实践队员安然表示,“钟灵毓秀的沂蒙大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更孕育了朴实的沂蒙人民,伟大的革命英烈。返程已有几日,耳边尤绕着朴实的沂蒙大娘在大青山为队员们清唱的沂蒙小调。而自小扎根在心里的沂蒙情愫,似乎正在破土而出,生根发芽,作为文化基因融进我的信念与行动里。”
据了解,实践队还将结合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编排红色话剧,将实践中的感悟通过话剧的方式进行展示,增强同学们对于沂蒙精神内涵的理解,做好沂蒙精神的弘扬者、宣传者和践行者,用实际行动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